资讯中心
这里有最新鲜的政策动态、行业资讯,也与你分享我们的点滴进步
这里有最新鲜的政策动态、行业资讯,也与你分享我们的点滴进步
互联网 2022-03-04 15:26:16
2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商务委了解到,2021年,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14246户,引进了星光国际精准医疗创新中心、吉利工业互联网全球总部等百亿级项目,新设外资企业占比已达全市20%,FDI占全市比重35.5%,集聚了全市超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能够交出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在创新探索实践中,重庆建立了“五套工作体系”——
建设高效管理体制机制,形成领导小组抓统揽统筹、专项工作推进组抓行业领域、自贸片区(板块)抓具体落实的“1+5+9”工作体系;
构建高水平开放政策体系,围绕重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聚焦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才等领域已出台200余项配套支持政策;
打造全流程制度创新管理体系,建立起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的‘诉求收集-拟定计划-项目申报-分类实施-评估通报-应用推广’创新工作链;
完善一体化推进机制,自贸试验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等重点工作系统化一体部署,形成创新合力;
统筹开放平台协同联动体系,对内探索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对外探索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打造,提速开放,增强发展新动能。
首创性差异化探索,是重庆自贸试验区2021年发力的重点之一。
“重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自贸试验区将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立足开放大通道优势,持续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
比如,依托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铁路运单物权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为重点的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实现批量化运用,货物品类由进口整车向化工品等领域拓展。制定的国际货运代理铁路联运作业规范等3项标准获批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水运转关“离港确认”等江海联运一体化便利通关创新,提升江运时效40%。
2021年,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形成自主培育改革创新成果16项,启动了10个联动创新区建设,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2月,重庆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88项,其中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66项在全市复制推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改革获国家通报表彰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创新物流大通道运行机制改革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相继获批全国第四个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过境144小时免签证、启运港退税、跨境电商B2B出口、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QDLP等试点政策。通过以一域服务全局,以全局谋划一域,有力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
着眼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也是2021年重庆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内容。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自贸试验区从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和“基层注册官”等制度优化监管机制,到打造大数据监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一保多用”、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整车保税仓储“三个一”等监管模式,再到在全国率先推出“全程电子退库系统”,压缩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至5个工作日等政务服务创新,不断拓展创新集成以优化营商环境。
在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方面,重庆积极推动深化川渝自贸区法院司法合作机制,两地联合发布《2020年川渝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和《2020年川渝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二十大典型案例》、共同召开法官联席会议、联合开展审判业务培训;两地共同签署《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备忘录》,联合发布《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申请指引(试行)》《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审查指引(试行)》以及《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创新提升司法执法一体化水平,共同打造“知识产权双城保护圈”和跨区域跨部门协作的高水平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