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这里有最新鲜的政策动态、行业资讯,也与你分享我们的点滴进步
这里有最新鲜的政策动态、行业资讯,也与你分享我们的点滴进步
互联网 2022-03-28 18:03:26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推进低碳经济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行动单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城市在落实气候行动目标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0年起先后启动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整体来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降低碳排放强度、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碳达峰碳中和是“十四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低碳城市建设将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高碳经济和传统工业化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促进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环境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频发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大国,中国把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体现了大国责任和担当。
结合城市是中国实施双碳战略的主体,75%的人为温室气体是从城市产生的实际,可以通过建设全要素智慧城市助力“碳中和”战略落地。
全要素智慧城市助力“碳中和”战略落地框架
以全要素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为导向,积极应用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和数字技术,站在全寿命周期角度、全产业链角度和运维角度谈城市的建设、运营等;
并以企业转型、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城市数字运营多个维度打通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生态;
创新绿色智慧建筑、零碳智慧园区、低碳社区等应用场景。同时把区域能源的概念,辐射到整个产城融合,真正实现城经济与市经济的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具体包括三方面:
一是在城市能源工程建设方面。
通过打造区域能源系统,改变我国能源利用的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的现状,实现各种能源综合、集成利用,把能源‘吃干、榨尽’,用最少的能源完成更多的工作。
二是城市全要素能耗管理方面。
围绕企业、建筑、园区和城市等不同层次的综合能源需求,从“全寿命周期”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通过绿色企业、绿色建设工程、智慧低碳社区、零碳园区,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生态。
三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方面。
通过生态建设,构建城市的“绿色生态基底”、利用生态系统这个天然的“吸碳海绵”来固碳,减缓城市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低碳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低碳转型不是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寻求更具包容性、经济韧性的可持续增长方式的必经之路。
一方面,天气气候事件及其级联效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已经成为目前人类发展面临的最大非传统安全挑战;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生产和利用方式粗放,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较低,这无疑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与经济韧性构成挑战。
碳达峰的深层次问题是能源问题,要求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发展,加快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这是统筹安全与发展、当下与长远、自强与开放的有力布局。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扩大消费需求,表现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需要碳达峰和可再生能源在其中发挥约束条件和发展动力的作用。
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高速推进,在城市经济体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双碳目标下的城市低碳转型意味着改变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由依赖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扩张驱动转向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
深圳市提出“蓝天、低碳和经济”协同“三达”,即通过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达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消减至25微克/立方米目标,并在2020年左右率先实现碳达峰,目前已取得良好进展。北京也通过实施清洁空气行动、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大力发展碳交易市场等措施,取得了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碳强度全国省级地区最低的成绩,“十四五”时期将开展碳减排专项行动,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
减缓和适应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驱动双轮。我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沿海、高原等许多城市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防范气候风险、保障生态安全需要加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协同效应,提升城市的气候韧性。
2016年我国发布《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选取28个地区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国正组织编制2035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进一步深化试点工作,将统筹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以及城市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有机衔接起来。
构建智慧+区域能源系统解决方案,重塑能源供给生态模式
全球范围内,数字化变革正在不断重塑能源供需模式,一场前所未有的智慧能源转型即构建智慧+区域能源系统是大势所趋。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构建全链路的区域能源系统、搭建云化的区域能源服务平台。
一是打造智慧+区域能源系统。
通过创新驱动、原创技术、科技引领、通过微联网+互联网,实现对冷热电联产、工业余热、可再生能源、风能等各种能源综合和创新存储,实现能源集成利用, 打破传统能源系统烟囱式分立架构和孤岛式管理,走向综合智慧能源,实现全链路协同。
二是构建平台化的区域能源管理平台。
构建“线上+线下”的综合能源服务生态体系,助力各类能源服务全产业资源汇聚。实现冷热电联产公司和综合能源公司建立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入口。
1)搭建能源交易平台,如:碳交易、冷热电联产交易、能量交换等,通过平台实现各种能源子系统物联,形成能源要素共享、资本要素共享、商品供需对接、产能共享交易等新型生产全要素共享服务,提供创新的“拼能源”模式,构建能源池;
2)打造能源监控和运营平台,实现对分布式光伏、储能、空调、供暖、制冷、照明、给排水等状态的信息采集、环境感知与系统控制,通过AI算法挖掘和智能决策,优化客户侧能源系统运行策略,保障能源供给,降低用能成本,履行双碳承诺。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进入由速度型向质量型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先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绿色低碳转型下的新型城镇化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第一要充分考虑不同规模城镇自然条件、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定位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要加快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高碳锁定”问题;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低碳考虑,在技术层面应用净零排放方案,建立起固定资产投资的监测考核体系;第四要刺激绿色消费,引导垃圾分类,推广绿色出行,培育居民绿色低碳行为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