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这里有最新鲜的政策动态、行业资讯,也与你分享我们的点滴进步
这里有最新鲜的政策动态、行业资讯,也与你分享我们的点滴进步
广域铭岛 2025-09-02 14:12:26
摘要:在工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系统失效可能引发严重损失,失效检测与监控成为保障设备、流程及网络稳定的核心环节。本文阐述其技术内涵与目标,分析数据驱动、模型驱动及混合驱动三类主流技术路径,探讨典型应用场景,针对现存挑战提出发展趋势,为技术落地提供参考。
一、技术内涵与核心目标
失效检测与监控是通过技术手段实时感知系统状态、识别异常、预警风险并追溯根源的综合体系,核心目标包括三方面:一是实时监测,依托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模块获取温度、电流、响应延迟等参数,构建状态感知网络;二是精准检测,通过算法模型区分正常波动与异常信号,实现早期失效识别;三是闭环管控,形成 “监测 - 检测 - 预警 - 处置” 全流程管理闭环。
从技术层级看,其涵盖感知层(数据采集基础)、数据层(存储与预处理)、分析层(算法核心)及应用层(决策输出),四层协同支撑技术落地。
二、主流技术路径
(一)数据驱动型检测技术
以海量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挖掘规律构建模型,无需依赖精确物理模型,适用于复杂系统。例如,旋转机械检测中利用 CNN 提取振动信号特征识别轴承磨损;服务器集群监控中通过 LSTM 预测时序数据,偏差超阈值即预警。但该技术对数据质量敏感,样本不均衡或标注不准会降低精度。
(二)模型驱动型检测技术
基于物理机理构建仿真模型,对比预测值与实际数据偏差判断失效,适用于机理清晰的系统。如工业锅炉监控中,依据能量守恒方程构建温度预测模型,残差超范围即预警管道结垢;电力变压器检测中,通过电磁感应模型分析油中气体浓度,预警绝缘老化。其可靠性依赖模型精度,系统变动易影响效果。
(三)混合驱动型检测技术
融合前两类技术优势,以机理模型提供先验知识,数据模型修正误差,适配复杂场景。如风力发电机组监控中,先基于空气动力学构建功率输出模型,再用神经网络补偿预测误差,精准识别叶片损伤。该技术兼顾机理解释性与数据适应性,是当前核心发展方向。
三、典型应用场景
(一)工业制造领域
贯穿生产全流程:冲压生产线通过压力传感器结合 SVM 算法检测模具磨损,降低不合格率;半导体制造中,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结合监控晶圆蚀刻精度,控制成本。数据显示,部署该系统的企业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 30%-50%,运维效率提升 40% 以上。
(二)网络通信领域
保障 5G、云计算网络稳定:通过流量监控识别路由器硬件故障;利用孤立森林、DBSCAN 聚类算法检测 DDoS 攻击。大型云服务商依托分布式监控系统,实现故障秒级定位与恢复,业务中断时间控制在毫秒级。
(三)能源电力领域
保障能源系统安全:火电厂实时监测汽轮机振动、油质参数,结合混合模型预警轴系不对中;智能电网通过 PMU 采集同步数据,检测线路短路避免大面积停电。新能源领域,光伏电站监控组件电流识别热斑效应,风电场通过油液分析降低齿轮箱故障率。
四、挑战与发展趋势
(一)主要挑战
一是系统异构性,多设备、多协议导致多源数据融合困难;二是失效隐蔽性,微裂纹等渐进式失效早期特征不明显;三是实时性与可靠性矛盾,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毫秒级响应与极低误报率,现有算法难以兼顾;四是成本限制,高精度设备投入高,中小企业普及难。
(二)发展趋势
智能化升级:融合联邦学习、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自适应模型,提升失效识别能力。
边缘 - 云端协同:边缘节点处理实时检测任务,云端负责数据存储与模型优化,兼顾实时性与扩展性。
多源数据融合:通过卡尔曼滤波等算法整合多维度数据,提升检测精度。
全生命周期管理:贯穿设备全流程,实现从 “事后维修” 到 “预测性维护” 转变。
低成本方案:开发微型传感器与轻量化算法,降低部署门槛。
五、结语
失效检测与监控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混合驱动技术将成复杂系统核心选择,应用边界持续拓展。随着 AI、边缘计算等技术融合,其将进一步提升系统可靠性、降低成本,但需解决数据安全与成本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推动行业发展。